close

  現年76歲的曉艇,1984年獲首屆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,成為川劇第一朵“梅花”。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。1983年,為了找到更好的發聲方法,他自費去學意大利歌劇發聲,在川劇中融會貫通了京劇、評劇、豫劇的身段、動作,被稱為創新川劇的發起者之一。
  2000年曉艇退休後,他先後在成都、北京、寧波、上海、河南等地教學,學生不少於2000人。“只要願意學戲,不給錢我都願意教。”
  藝名超越本名
  曉艇本名文華章,11歲時到鹽市口蜀育川劇團演娃娃生。劇團里有陳書舫老師和她的學生筱舫。他跟筱舫配戲,寫水牌的便稱其為筱艇。到上世紀70年代,老人就把藝名改成曉艇,“拂曉的一支快艇,破霧乘風”。到現在,老人的身份證、工作證上都是曉艇。
  曉艇出生在老成都東城邊的下蓮池,全家就靠父親拉人力車糊口。那時,周圍的大人喜歡聽戲,耳濡目染,他也成了戲迷。1946年,年僅8歲的曉艇進入彭縣聚豐劇社學戲,拜王登福為師。第二天,就被拉去演娃娃生,他毫不怯場,演得有板有眼。大概12歲那年,他又進了一家私人劇團,拜唱小丑的王國仁為師。1959年,曉艇拜川劇名角曾榮華為師,專攻小生。
  學歌劇改革唱腔
  曉艇說,師父曾榮華以前老是講,學戲莫偏食,要吃遍五穀雜糧,裝飽肚子養壯手腳。“劉成基、周裕祥、彭海清等幾位老師,雖然我沒拜過師,但他們對我的影響很大。”
  曉艇先後學過丑角和小生,也學過京劇、豫劇等戲曲。在他的代表劇目中,都加入了其他劇種如京劇、豫劇、評劇中的動作。1983年,45歲的他自費去上海學習意大利歌劇唱法,並運用到川劇唱腔改革中。“當時我已經有些倒嗓了,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唱下去,就要出問題。”曉艇說,學習了西洋的唱法後,自己找到了發聲位置,即使70多歲也沒得問題。
  對於川劇的創新,曉艇說,時代在進步川劇必須創新,時代在變川劇也必須變,但不管怎麼變,不能亂變,川劇的魂還是要在那裡。
  傳道授業解惑
  曉艇在川劇界也是一位伯樂。成都市川劇院常務副院長、“二度梅”獲得者陳巧茹就是被曉艇慧眼識珠發掘出來的。1987年,曉艇作為評委和負責川劇藝術的領導,為川劇《四川好人》挑選女主角,當時有甲乙丙三組演員,陳巧茹所在的丙組年紀最小,卻被曉艇一下子相中。“曉艇老師1990年曾給我排練《鴛鴦譜》,還排練過《打餅》《潘金蓮》等很多戲。曉艇老師一直很有激情,功夫扎實,刻畫人物特別細膩,各種角色都能勝任,我一直都在向他學習。”陳巧茹說。
  退休後的曉艇依然忙碌。他曾到劉萍川劇藝術學校任教。在學校4年,60多歲的曉艇吃住在學校,每周要上30多節課。在擔任青春版《鴛鴦譜》的導演時,近3個月排練曉艇幾乎一天也沒有落下。一旦有動作不規範的,他會衝上舞臺,親手把演員的動作“掰”出來。
  儘管已經76歲高齡,曉艇依然忙著傳道授業解惑:他有時候是芭蕾舞蹈團的老師,教教他們學身段;有時候他去香港講學,為藝術學院講課,講講發音等等。
  成都商報記者 邱峻峰 曉艇供圖  (原標題:只要願意學戲 不給錢都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z69pzmmt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