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《算表》7日上午,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四次成果發佈,此時距離第三次成果發佈已有一年。在第四輯的整理報告上,共收入3篇清華簡文獻,重現了古代最早實用算具的真容,對歷史學、文獻學、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。據介紹,目前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近一半,未來成果的發佈數量將達13至15輯之間。第五輯的整理工作已經啟動,內容比較接近第一輯,與《尚書》及相關歷史有關。清華簡上出現早期“八卦圖”第化療副作用四輯包括一篇題作《筮法》的文獻,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、不同於《周易》的占筮方法。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,這篇文獻保存良好,沒有明顯缺損,在2008年入藏時就發現,該竹簡是唯一一部保持原來成捲狀態的竹簡。據瞭解,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,又因保存於地下,竹簡大部分都散斷。因此,《筮法》的成捲狀態則顯得讓人格外驚喜。此外,該捲竹簡都有次序編號,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全篇文字分欄書寫,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,體例猶如一幅帛書。簡文詳細記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,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占例。數字卦的形式與天星觀、包山、葛陵等楚簡中的實際占筮記錄一致。其中,八經卦的卦名、數字卦的形式等與傳統上所認為的商代《易經》的《歸藏》一致,但是否說明該簡就有可能是《歸藏》,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。文獻記載了六十四卦卦名,對於《周易》卦象、卦名、卦序以及經卦的衍生研究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最早算具 填補空白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,在最初整理清華簡時,就註意到有幾支書簡比較特別:形狀上顯得比較寬大,且上部有紅色橫線,非常顯眼。這組竹簡共有21支,保存相對完好,只有4支上部有部分殘缺,殘缺部分可以通過內容進行推理補全。其中有一支單獨的竹簡右側都是鑽孔,鑽孔內留有絲織品的痕跡。李學勤認為,通過這一點也可以判斷,這並不是一般的竹簡書籍。經過收集整理之後發現,這幾支“胖大”的竹簡拼接之後形成一個表格,表格裡寫有數字,數字的寫法與我們熟悉的寫法有所不同,如“30”,就有“卅”和“三十”兩種表達方式。該數字構成的表格,用的是十進制,利用乘法交換律原理,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,還能夠計算包含特殊分數“半”的兩位數乘法,計算功能超過了以往我國發現的“里耶秦簡九九表”和“張家界漢簡九九表”等古代乘法表。李學勤說,經過研究發現,該《算表》不僅可以將複雜的乘法轉變為簡單的加法,還可用於除法運算和開方運算。至於古人是否利用該表進行過此類運算,還有待考證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、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郭書春先生認為,該《算表》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,是目前所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,比目前能夠見到的古代十進制乘法表年代都早,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是相當先進的,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。《算表》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一個高潮,而且是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,使國內外否定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虛無主義態度不攻自破。清華簡為何未遭“焚書”?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了一批古代竹簡,被稱為“清華簡”。經碳14測定證實,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,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,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(包括少數殘斷簡),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。因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,未經“焚書坑儒”影響,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,研究它們有助於瞭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。清華簡前三批成果首批成果:2010年12月,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壹)》出版。2011年1月5日,首批成果正式發佈,包括9篇文獻。其中,兩篇記錄了夏末商初部分歷史,三篇內容屬於商朝末期,三篇記錄周朝史事,一篇講述楚國曆史。其中《保訓》一文,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,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,過去未曾記載。二批成果:2011年12月,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貳)》出版,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,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《系年》。《系年》一共有138支竹簡,全篇共分為23章,記錄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,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,可能對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史記》等典籍有訂正作用。三批成果:2013年1月,清華簡第三批研究成果在京發佈,其中《傅說之命》三篇與東晉時期古文《尚書》中的《傅說之命》內容完全不同,由此證明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《尚書》系偽造。據《北京晚報》  (原標題:中國發現最早算具:《算表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z69pzmmt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